應蔚民一直知道,自己的音樂和主流商業音樂市場的作品不同,他不走傳統愛好音樂青年向唱片公司投稿的路線,任何比賽都不想參加。
猶記得那還是學生的時候,某天無聊想說要找一款經營類型的遊戲來玩,在網路上找相關的討論,就發現了這個特別的名字:Dwarf Fortress,看見很多人對其盛讚有佳,又發現竟然是免費的。筆者發現,如果只是以「讓矮人活著」為目標,其實並不難達成,遊戲內食物與酒的生產其實意外的非常快速且大量,餓死反而不是在《矮人要塞》裡最需要擔心的事。
而就在2022年底,這款傳奇遊戲終於登陸Steam(2006 年釋出、持續研發的《《矮人要塞》 Dwarf Fortress》宣布將於 12 月登陸 Steam 平台),究竟這款神奇的遊戲玩起來是什麼感覺呢?以下是筆者的一些簡單心得。圖片來源:截圖自Steam 官網上的遊戲截圖,顯示有河流的一片區域,在下方有一座城堡 圖片來源:作者遊戲截圖 Steam版遊戲截圖,矮人、動物、道具皆以圖像顯示 更加直觀的操作 剛說到當年玩官網版,我第一場遊戲就摸不著頭腦,除了滿螢幕的符號外,另外一個就是遊戲的操作,起先我一直用滑鼠四處點,但發現都沒反應,原本還以為是我遊戲當掉了,點了好一會,我這才意識到:這遊戲得用鍵盤玩啊。於是我依照指示選了一個地點當開局,遊戲開始跑,然後畫面跳出來—— 哇……這是什麼東西啊?就像剛剛的大地圖一樣,畫面全是密密麻麻的符號,我研究了半天,還是不太懂哪個是環境裡的東西,哪個是我的矮人,瞎摸了一段時間,最後我的冒險還沒開始就結束了。在我度過冬天後,我開始想著要建設我的防衛力量,因為雖然沒遇過,但我想這遊戲應該也會有入侵攻擊的事件,所以我開始盤算如何生產武器防具,說到武器,當然得用金屬製吧,所以我就從要塞往下開挖,打算尋找可以冶煉的金屬礦物。吃完回來,喔,太棒了,沒看到進度條,看來是完成了,我興奮地坐到桌前,但仔細一看,嗯?螢幕上顯示的是東一塊西一塊的色塊,如果再細看,會發現是由好像是字的符號組成的,雖然整體輪廓看起來確實是海和一片大陸沒錯,但是……好吧,總之再往下看看,都到這一步了。
起初《矮人要塞》就是一款免費遊戲,它的開發者亞當斯兄弟是只靠玩家斗內來過生活的,但後來需要醫藥費,所以才決定上架Steam,變成收費遊戲。對窮大學生來說,免費大過一切啊,於是就立刻下載安裝。渴望嘗試獨立生活的我,能在這次旅程時實踐。
除了曾經盛極一時的偶像劇、喜愛的歌手與樂隊,還有香港那些不太正宗的台式料理外,我對於台灣,好像隔着一層朦朦朧朧的面紗,有一種莫名的想像。「土地問題」大概是困擾眾多港人的一道緊箍咒,付不起高昂的租金,自然令人打消自住的念頭。跟出版社編輯反覆商量採訪的對象後,我開始接觸移民的港人群體。雖然我在旅居的期間完成全部訪問,但寫作的部分在離開台灣之後仍然繼續,經過不斷來回的修改及商討,最終這個計劃在超過一年以後才能順利完成。
寫作沒有捷徑,沒有一步登天,而是透過不斷重複的書寫與練習,慢慢累積,才能抵達自己想要去的地方。縱使這幾年被視為命運相連的兩地,走過的道路卻是截然不同。
選擇到台灣旅居,主要是地理位置與語言文化相近,也因物價相對較低,可以負擔生活的開支。機緣巧合下,我與台灣一間出版社合作,展開了一個訪談計劃,探討一眾在台灣居住的港人,移居他方展開新生活的決定與模樣。當時的我沒有太多深度寫作的經驗,要從每篇訪問中挖掘一定的深度與長度,也感受到一定的壓力。那時,我才明白別人說寫作的痛苦與孤獨到底是怎樣一回事。
圖片由作者提供 探索陌生的城市,與在地港人交流 前往台灣之前,《香港電台》的《鏗鏘集》拍攝了「移民台灣」的專題,也有其他媒體開始探討港人移民台灣的情況。然而,縱然文化如何相近,移民至另一處地方過活,始終是另一回事。在那樣的時空之下,港人移民台灣成了一股討論的熱潮。與移台港人聊天的過程中,如何融入社會,如何適應當地文化,甚至破除「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」的浪漫想像,都是真實的考驗。
東南亞之行結束後,餘下的半年,我去了台北,嘗試在另一個城市展開旅居生活,也是人生初嚐獨立生活的滋味。基於這些因素,二〇一四年的初春,我來到了距離香港大約一個半小時機程的島嶼,抱持滿滿的期待,展開在異地的生活。
我希望以一本書的篇幅,立體地呈現那些交織在香港與台灣之間的故事,一個在「寶島」與「鬼島」的想像以外,不同人眼中的台灣。接近十年之後,書中的受訪者有些仍然留在台灣,有些已經離開台灣。
由於台灣的物價水平不高,即使身處在台北這個繁華的都市,要尋找小小的容身之地沒有想像中困難。這個念頭,驅使我停下旅行的步伐,以半年的時間,在一座城裏停留下來。作為旅居當地的外來者,我一直留意新聞報導,很想一探在地社會運動的面貌,以及台灣人民反對核能的意志及決心。到了很久之後,我才明白寫作與紀律之間的連繫。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,我發現主流媒體的探討多聚焦在「追夢」與「夢碎」的兩個維度當中,然而移民生活複雜而多元。從居住的小社區開始,慢慢摸熟台北這座城市,再去其他不同縣市遊走及探索。
英國著名作家吳爾芙(Virginia Woolf)曾經在《自己的房間》寫過,「每個女人都應有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房間,在這裏她可以自由地沉思、冥想與創作」。一直以來,我相信唯有透過與在地社會的交流,才能更深刻地認識一個陌生的地方。
在網絡上的租屋平台千挑萬選之後,我終於在新北市板橋區尋到一個六坪(約二百呎)的小單位,成為日後半年的居所。過往旅行或實習的移動經驗裏,我很少在同一個城市逗留超過兩個月的時間,一直很想體驗在另一個城市建立另一種生活的模式
亞馬遜產品創新發展的核心動能——AI與ML為了實現高效能,開發人員需要花費數週或數月的時間,手動調整每一個模型。而且,邊緣裝置有各種不同的硬體平台和處理器架構。
GE Health Cloud目前在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(Amazon EC2)上運行,並在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(Amazon S3)上儲存有接近1PB的醫學影像數據。」5G加速雲端應用,機器學習預測未來樣貌人工智慧呈現出機器人或未來世界的景像,不再是科幻小說中虛構的機器人,機器學習通常是根據過往的資料來預測未來的結果。據GE Healthcare稱,系統之間具備更好的互操作性,每年可為醫療生態系統節省300億美元。Photo Credit:LinkedIn Sales Navigator on Unsplash近年來,醫學影像應用也面臨數位轉型。
GE Health Cloud並以Amazon Aurora作為其資料庫服務,使用AWS服務型錄(AWS Service Catalog)來建置和管理IT服務,更利用Amazon Cognito為客戶提供對Health Cloud的單一登入(Single Sign-on),讓他們的客戶可以繼續使用現有憑證,但仍然可以造訪健康雲應用程式。GE醫療數位雲端戰略和技術副總裁Mitch Jackson表示:「每天,醫療數據流經數百萬台醫療設備,包括全球超過500,000台GE Healthcare醫學影像設備,希望透過雲端計算的實現,提高客戶從設備的使用和數據中獲得的價值。
Amazon.com將許多業務建立在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系統上。開發人員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提供準確的機器學習模型,便於以快速、低延遲的方式進行即時預測。
讓應用程式更貼近終端使用者,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。Amazon S3 是GE Health Cloud的解決方案的基礎,提供了儲存關鍵資料所需的持久性和可靠性。
此外,複雜的調整過程意味著模型部署到邊緣之後,便很少更新。高效雲端計算,為醫療系統省300億美元截至目前,全球有超過一百萬名的有效使用者正在使用AWS雲端解決方案,提供彈性、可擴展性和可靠性。GE Healthcare創建了GE Health Cloud,這是基於亞馬遜網絡服務(AWS)雲的新解決方案,希望能讓臨床醫生在需要時,更快地就地查取醫療數據,以協助他們改善診斷和治療。在未來,包含家庭、工廠、醫院,以及其他數千個地方有數十億個裝置。
這對邊緣裝置尤其重要,因為其記憶體和處理能力往往受到高度限制,但延遲非常重要。例如,自動駕駛車輛的感應器,通常必須在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內處理完資料,資料才不會失去時效性,因此不可能在雲端來回傳送資料後再傳回到車輛。
為了簡化邊緣部署,AWS Greengrass支援Neo優化模型,即可透過無線更新將模型直接部署到邊緣。他們在「re:Invent 2018全球用戶大會」宣佈推出許多機器學習服務,例如:Amazon SageMaker Neo,它會自動優化機器學習模型,讓執行速度提升高達兩倍,而且不會降低準確性。
並可使用AWS Greengrass將在地運算和ML推論功能帶到邊緣裝置。這類預測都有助於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、提供更貼近個人的使用者體驗,以及具備降低消費者忠誠度成本的潛力。